您现在的位置: 马钱子 > 马钱子禁忌 > 正文 > 正文

痹症的药浴治疗附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条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3/12 11:44:49
北京皮肤科中医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53.html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病机主要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相类似。

?药浴疗法:

方一

来源:《河北中医》(6)年

配方:防风、鸡血藤、蜀椒各30克,伸筋草、透骨草,苍术各20克,细辛10克,食盐克。

用法:将药用纱布包好,加水~毫升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每以热气熏患部,待药温适度时洗患部20~30分钟。每日1~2次,2天1剂。

功效:治疗痹证。

方二

来源:《四川中医》(1)年

配方:干姜60克,干辣椒30克,乌头20克,宣木瓜2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毫升,煮沸30~40分钟后,趁热熏蒸患处,待温后将药液倒入盆中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最后浸液外敷患处,如此反复擦洗,热敷2~3次、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2天。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痛痹。通常连用药5剂即愈,效佳。

方三

来源:《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配方:黄柏20克,苦参、浮萍、地肤子,蛇床子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次擦洗5~10分钟,每日洗3次。

功效:清热除湿,散肿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痹汇(风湿热痹,关节肿痛)。

方四

来源:《穴位贴药与熨洗浸疗法》

配方:丹参12克,五加皮、透骨草、川椒、川牛膝、宣木瓜、艾叶、白芷、红花各10克,肉桂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毫升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浸渍患处。每日1~2次。

功效: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肢体劳损致痹痛,活动功能障碍。

方五

来源:《新中医》(10)年

配方:黄芪、怀牛膝、川木瓜、防风各30克,红花、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毫升,浸泡1天后,再煮沸,将药液倒入瓷盆内趁热熏洗患处(先熏后洗),并用纱布或棉垫覆盖患处。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剂可用4~6次。

功效:益气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四肢痿痹。一般用药3剂,最多6剂即获显效或痊愈。

方六

来源:《小儿常见外治偏方验方》

配方: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刺各15克,生马钱子、北细辛、仙灵脾各10克,酒当归20克,制南星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一并装入布袋内,先以清水浸泡1小时左右,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趁热先熏后洗,继用药袋热熨患处。外洗时将患处浸入药液内,要略加活动,幅度可逐渐加大,以利血液运行。每次熏浴热熨半小时以上,每日1次。1剂可用2日,7~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祛风利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炎)。

(宜忌)本方有毒,禁忌内服。

方七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配方:樟树枝、桑树枝、柳树枝、家艾各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50公斤,放入大锅内煎煮沸10分钟,备用.先预备大水缸一口,放在避风之密室,缸中放入高、低小木凳各1条,将煎好之药水,连药渣倒入缸内。嘱患者赤身入缸,坐在大木凳上,脚踏小木凳,以厚布将患者颈部以下(头露在外)和缸周围覆盖熏之,待周身汗出透时,需用干毛巾拭净全身汗水,出缸上床避风盖被静卧。

功效:温经,通络,止痛。适用于周身风湿痛。一般用药1次,最多2次,睡醒后病即痊愈。

方八

来源:《千家妙方》(上)

配方:生地、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克,丹皮、赤芍、黄柏、木通、丝瓜络各9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漫泡患处。每次浸15~30分钟,每日浸2~3次。

功效:凉血清热、活血通络。适用于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方九

来源:《伤科诊疗》

配方:豨苍草30克,刺五加、石菖蒲,石楠藤,水皂角各1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煮煎药液,待温后洗浴,每日2次。

功效:通经活络、利湿消肿.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伴下肢肿胀之着痹。

方十

来源:《御药院方》

配方:乌头(生用不去皮)、木鳖子(去壳),白芥子,鳖甲各30克,杏仁(生用)4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加水毫升,煎数沸去渣,趁热淋洗患处,冷后再加热复淋谍。

功效:温经散寒,化瘀通络、祛痰止痛。适用于一切顽痹不红及筋骨疼痛挛急者。

方十一

来源:经验方

配方:海桐皮、桂枝、海风藤,路路通、宽筋藤、两面针各3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趁热熏洗疼痛关节处。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坚持1个月以上。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适用于风寒湿痹,证见关节疼痛、麻木、重着,甚至活动障碍者。

方十二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配方:桑枝克,海桐皮、忍冬藤、鸡血藤各60克,豨莶草克,海风藤、络石藤各克。

用法:诸药共研细末,以纱布包扎好,加水煎煮,过滤去渣,趁热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约1小时,7~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除痹,通经活络。适用于热痹证,证见关节疼痛红肿、活动不便并同时伴有发热口干者。

?

?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各家解说

桂枝加附子汤

汤歌: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

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10g)芍药三两(10g)炙甘草三两(6g)生姜三两,切(3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6g后下)

功效:

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见症:

恶风发热、四肢微急、汗漏不止、脉浮虚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表虚汗漏、体虚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阴冷症、寒疝、冠心病、鼻衄、崩漏等。

临症加减:

治寒疝疼痛,加川乌、草乌;风寒湿痹,寒甚痛剧,加川乌;胸痹心痛,加瓜蒌、薤白;上肢痛重,加羌活、川芎、姜黄;下肢痛甚,加独活、牛膝、防己;腰背疼痛,加杜仲、续断、桑寄生。

使用注意:

本方适用于汗多,阳耗液脱之证,若见大汗亡阳,更有厥冷恶寒,则为阳脱之兆,当宜四逆汤之辈,而非本方所能胜任。

《干金》: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伤寒论》条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79版《伤寒论选读》

①遂漏不止:遂作“因”解。漏,指汗出不止。全句解为因而汗出不止。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汗漏不止的证治。

太阳病本应汗解,然而发汗之法,总以遍身浆浆汗出,脉静身和,邪去正复为佳。今发汗太过,以致汗漏不止,即是“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之意。大汗后,一则表证尚在,观其仍汗出恶风可知。一则阳从汗泄,则阳虚可知。因其阳虚,不能固摄于外,故大汗不止,恶风可能较前更甚。小便难是阳虚不能化气,更兼汗出过多,津液不足之故。四肢为诸阳之本,因其阳不足以温煦,阴不足以濡润,筋脉失养,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综合全部病情,不独表证未解,阳气已虚,而且津液不足,然治法不必救其阴液,只需扶阳解表,阳气恢复自可化气生津。陆渊雷云:“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病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则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桂枝加附子汤之证,伤津而

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当深长思之。”

扶阳解表。

?尤怡(-),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少时家贫而好学,曾在寺院卖字为生,但聪明好学,能诗善文,性格沉静,淡于名利。师事苏州名医马俶,既得师传,悬壶于世,名噪于时。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发汗伤阳,外风复袭,汗遂不止,《活人》所谓漏风是也。夫阳者,所以实腠理,行津液,运肢体者也,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而邪风之气,方外淫而旁溢,则恶风,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宜桂枝汤解散风邪,兼和营卫,加附子补助阳气,并御虚风也。

?

曹颖甫(年—年)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

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遂漏不止,与下之利遂不止同,皆用药过当之失也。盖发汗则毛孔大开,皮毛为卫阳所属,卫阳以发汗而虚,毛孔乃欲闭不得,风袭毛孔之虚,因而恶风。汗与小便,同源而异趋,春夏汗多则小便少,秋冬汗少则小便多,可为明证。汗不能止,水液能外而不能内,故小便难也。津液从皮毛外泄,则四肢脉经脉不濡,屈伸为之不利。夫汗出恶风原属桂枝汤本证,惟表阳不固,不得不于本方中加熟附子一枚,以固表阳,但令表阳能复。卫气之属于皮毛者,自能卫外而为固,于是漏汗止,而诸恙自愈矣。

?

汤本求真,年-年,原名汤本四郎右卫门,明治九年(年)3月21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寒村,明治34年(年)25岁时从金沢医学专门学校(现为金沢大学医学部)毕业,翌年成为栃木县立病院医员,一年后返回故乡开业。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太阳病桂枝汤证,以麻黄剂误汗,其药力虽尽,而漏汗不止。病者恶触于风,小便难通,四肢稍挛急,难以屈伸者,以本方为主治也。所以汗漏不止,至于恶风者,由误治而皮肤虚衰,半年乃半移行于阴证故也。小便难通者,因汗漏出不正,失去多量液体之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亦由体液亡失,肌肉之营养失调也。以上之症状可谓因于误治,表证尚未全去,同时陷于阴虚证者,则用桂枝汤以解表证,以附子治阴虚证也。故本条之病证可知其为虚证而表里阴阳各相半也。

?

大塚敬节,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年毕业于熊本医学专门学校,年师事汤本求真学习汉方医学,医院,从此以复兴汉方医学为己任,不懈地工作。年参与创立日本汉方医学会,年参与创立日本东洋医学会,历任理事、评议员、会长、理事长等职务。年参与设立医疗法人金匮会、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年参与创建社团法人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五十年汉方一条道路,从事疑难病诊疗与研究,培育后续人才,且著述甚丰,为汉方医学复兴与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年被授予日本医师会最高优功奖。年被追授予日本文部大臣奖,以表彰其生前成就。

大塚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解说]

举出前条所述坏病的实例。将太阳病桂枝汤证误诊为麻黄汤而发汗,在药物效力消失后仍汗出如流而不止。因而患者诉恶风、小便淋漓不得快通四肢肌肉拘挛、屈伸困难。

这已经不是桂枝汤证,为桂枝加附子汤主治证。我从学校毕业开始行医不久的时候,看过一名患者,患肠伤寒,在确诊之前连续使用发汗剂十余日,具有与本条描述相同的症状。另外,对于发热的病人,如果连续数日使用退热药物发汗,便会出现这种症状,同时出现轻微的手足颤抖。小便淋漓不畅、四肢拘挛等症状可出现于急性吐泻性疾病体液突然丧失时。本条的情况是发汗过度,体液丧失而引起了以上的症状。

那么,以上所举症状全部具备时,即使不考虑脉象,也是桂枝加附子汤证,所以这里未举出脉象。但如果必须说出脉象的话,其脉象一般应是浮大而无力的。

[临床的眼]

该方剂应用的指征,可以从本条所提示的症状进一步延伸。如将发汗不止代之以体液减少或营养不足等,将恶风代之以肢冷证,将小便难代之以小便不利或尿出减少,将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代之以四肢运动麻痹、或感觉麻痹、或疼痛等,这样一来,该方剂的应用范围便会扩大。

可运用于神经痛、脑出血后遗症所致半身不遂、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等。另外还多用于古人称之为“疝”的疾病。关于这种“疝”—类疾病,将在别的地方提及,但肢冷证中,遇冷则腹痛或腹痛加重、疼痛部位不

固定到处移动,这些症状成为慢性过程时,现代医学在治疗上多无良策。津田玄仙在《疗治茶谈》中,对疝有详细论述,并将该方剂置于卷首,推奖其为治疝之妙药。

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在[解说]部分提到的桂枝加附子汤的脉象多应是浮大而无力的。其实该脉象是在这种场合出现的,即太阳病发热,因发汗而致汗漏出不止,出现了恶风以下的诸症状。而在应用于神经痛、脑出血、神经麻痹、疝等疾病时,此时的脉应有或沉小、或沉迟之象。

?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个病的主要矛盾在“汗漏不止”,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并加入辛温大热,能补少阴元阳的附子,加强扶阳温经固表的作用,使汗先止住。阳气能够固密津液了,汗不出来了,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自然也就解决了。这一条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抓主要矛盾的特点。虽然患者也有阴液不足,但只要阳气固密了,阴液借助于饮食水谷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化生了,就可以补充上来了,就会“得小便利,必自愈”。

需要强调的是,表阳虚的漏汗非用附子不可。虚证的出汗既有因于气虚,也有因于阳虚的。针对气虚的出汗,可以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或保元汤解决。针对肺气虚的出汗,还可以用黄芪止汗。针对阳虚的汗漏不止,属于太阳的卫阳之气不能固密津液,用黄芪、小麦、龙骨、牡蛎之类都是无效的,非用附子不可,因为漏汗已经有了亡阳的苗头。

我有一个同事的家属就是自汗证,由于汗出得很多,人很虚弱,还容易感冒。我这位同事一看是虚证,用了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补血的药,甚至黄芪用到了一两,问题就是解决不了。后来,我给开了桂枝加附子汤,汗就不出了。

成不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qianzia.com/mqzjj/10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马钱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