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马钱子 > 马钱子论述 > 正文 > 正文

环球记飞到印度后,我发现被骗惨了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6 14:24:34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www.gs218.com/m/

对印度认知的颠覆,始于我的一次出差。

它是个饱含五彩,矛盾,共生,欢乐和味觉的国度。

从南至北的奇幻地域里,街头的牛狗骡马,贫民窟里的繁荣孟买,生死回转的瓦拉纳西,到处都贴满了寥寥数语无法言明的灵魂印记。

在香港转机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印度人。

他们看起来处事圆滑显得难以接近,深邃的眼神里暗涌着异禀的说谎天赋。

因为对印度起心动念已久

所以出差回来后的国庆长假,我又去印度玩了一圈。

下午从虹桥出发,然后再广州转机到德里,落地时已经接近凌晨。

德里机场给我的感觉蛮干净的。宽敞,秩序感,什么好的词都能往上套。

尤其是那面惊艳的佛手墙,浓郁的宗教元素让机场赚足了路人缘。

尽管我对机场印象不错,无奈入境效率感人。海关大爷穿着淡蓝色衬衫,西服半搭着椅背。

“Touch...Up...Again...”

他推着眼镜不急不躁地给我采集指纹。拢共10个手指,前后却花了五六分钟。

然后走出机场,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十月的印度,闷热潮湿。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奇奇怪怪的味道。

还没等我走出接机口,一群踩着凉拖的Uber司机打起十二分精神围了上来。

他们为了能做成一单生意,不惜就地竞争,疯狂自刀。

“Valeicheable~...Guderblais..."

听到咖喱咖气的英语后,我确认我又回到印度了。

在写正文前,我翻来覆去地挑选了7首歌/BGM它们各具特色,都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的类型还完美契合了以下城市的特性和我在那里的情绪管理

如果引起不适,请立刻马上关掉音乐!

01

德里

Delhi

?

?印度首都德里一面窘迫,一面欣荣

德里有新旧之分。

常说的新德里位于旧城南部,算是座新城。

比起市容落魄的旧城,新德里少有的秩序感很可能是游客心里崩塌前的最后防线。

然后,体验开始天翻地覆

我坐进酒店前来接机的车子,七转八弯就被带入了旧城。

凌晨的马路边,一排贫民裹着布满包浆的麻毯席地而睡,瘤牛和狗甩着尾巴从一旁走过,然后蜷缩在垃圾堆前打盹歇息。

在印度名亡实存的种姓制度下,种姓壁垒让人的三六九等变得愈加泾渭分明。

最高级的婆罗门优享阶级特权,而不在种姓之列的达利特人更被称为贱民和不可接触者。

他们在其他种姓眼里根本算不上是人。

因此人人避而远之,连同他们的影子都不能触碰。

像这样半夜栖身在马路上的底层阶级,全印度大概还有1.6亿多人。

种姓标签还让他们的劳力和生活备受歧视。后来我发现哪怕连富人伪善的食物救济也轮不到他们。

闷热的午夜,他们熟睡在蚊蝇成堆的路旁...

另外一边,多半是利己主义的司机仍在乐此不疲地按着喇叭抢道加塞,然后把横行的牛狗吓得惊慌失措。

我就这样被彻底堵死在路上。

印度的交通在很多时候会毫无征兆地变成一团浆糊。无论在哪个城市,马路上的夺命喇叭声更是这个世俗主义国家难得统一的标准。

好在这些靠拉客吃饭的司机比任何人都清楚怎么迅速穿过车流。

我的司机摇下车窗后吐掉嚼了一路的槟榔,头也没抬地拍着牛屁股把它赶到车后方。

接着在那点可怜的空间里蛇形走位,一路绕开突突车后把我安全送到酒店...

突突车(Tuk/Auto)是印度的黄包车,它是价廉物美的象征。

相比奔驰和宝马,突突车拥有更高的路权。

每次回顾它的优点,我总能想到它载着我在混乱的马路上开出来的一次次炫酷飘移。

效率和低价带动了突突车的繁荣。

按照每公里15卢比的计费标准,一个合格的司机只要不坐地起价,就可以轻松拉到整整一天的生意。

因为除了Uber,德里景区间的交通也只能靠这种地道的小黄车。

真要我去挤公交,我是不敢的。

德里的景点,选择面不广

最网红的几个早已出现在了各大旅游垂直门户。

我们在淘汰一批后选择了印度门和胡马雍陵这两个地方。

印度门

被视为划分新旧德里的印度门,浓缩了这个城市的众多细节。游客、骗子、商贩,车流和动物,是印度门最靓的风景线。

它坐落在国王大道,毗邻总统府。那里多少有点天安门广场的意思。

高傲的地位和体面的颜值,带给印度门独挑大梁的机会。它给了游客最质朴的背景和最惬意的空间环境。

至少围绕它一圈的圆形草坪是我在印度见过修得最好的园艺景观。

唯一小有缺憾的是混乱的秩序。先不说入口到处乱窜的汽车,光是广场上的商贩就够众生百态。

我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大妈。她个子不高,全身佝偻在玫红色的沙丽中。

她正沿路叫卖着黄瓜,就是简单地把黄瓜切成片后撒点masala粉,每份卖20卢比。

经过几次目光对视,大妈抄起一张旧报纸兜住黄瓜作势要给我。

而我在目睹黑暗理的诞生后本能地走开了。结果她锲而不舍地跟了我百来米。

那一刻我慌了。

因为广场不远处还有卖泡泡水的中年大叔、推着车子卖油炸小吃的小哥,以及卖花瓣手环的小女孩。

他们每个都在盯着新鲜的外国面孔看...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是莫卧儿帝国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寝。

我对胡马雍的认识源于某个知乎提问。他生平波折,重夺皇权后却死于楼梯间的一次意外摔倒...

基于波斯和印度的建筑传统,胡马雍陵在布局上与其他陵墓并无不同。

它的主要材料是砂岩和大理石,所以整体呈现出红体白顶的色彩风格。

如果把建筑主体刷成白色,那么它迷惑性的外表会让人误以为到了泰姬陵。

实际上胡马雍陵要比泰姬陵早多年,很多人也因此认定它是泰姬陵的范本。

走在空旷的广场上,我觉得建筑本身其实并不算惊为天人。反而是种在花园神道边的古树更加夺人眼球。

在树荫下休息时我仔细研究了德里地图,发现印度门和胡马雍陵之间的距离不算太远。

所以在交通状况一般的德里,游客似乎很难拒绝把他俩打包闲逛一遍。

甚至在印度门,突突车司机会主动推销这条路线。

驾轻就熟的他们在这方面足够媲美各种攻略安排,还能省下大把时间。

德里街头被骗卢比

德里街头,骗术横行。

他们尤其擅长在你讶异莫明被Cue时变着法儿地玩弄你的钱袋。

比如我好端端地走在路上,就被一个迎面而来的大叔牵住了手。这边按按额头,那里拉伸下脸皮。

夯不啷当按完两三分钟后。

他就俩手一摊,以印度Massage的名义管我要钱。

那次我躲开了...

当然我还遇到过进阶版的

因为对方穿着保安制服,我信以为真地认为他就是个朴实无华的门卫。

在对话里我得知他想找我兑换点人民币用以收藏。我想都没想,就递了张10块钱给他,甚至做好了汇率吃点亏的打算。

结果当他收下钱后立马就翻脸不认账了。看着他关怀智障一样的眼神,我充满了深深的无奈。

就像在那个杏花微雨的夜晚,她告诉你明天再聊吧,而她却永远消失在了你的明天里。

其实卢比在德里的任何地方,都能饱食两顿美味的Chapati。假设那位大爷真的去换了点吃的,我也就当做行了善事。

总之,我对德里骗子的总结就是:要余钱剩米,不要余不要剩米,要钱。

02圣城瓦拉纳西

Varanasi

Varanasi是印度教徒的圣地。

他们可以不远千里,畅饮圣水,洗尽污浊;

或者浴火涅槃,超脱轮回。

瓦拉纳西是恒河边一个很有仪式感的城市,那里的人依河而生,向河而死。我认为它和耶路撒冷有一样的宗教地位。它是个圣地,也是座老城去瓦拉纳西前我看了不少游记和攻略。有人说那里垃圾满地,屎尿横流,如同一个美丽家园的负面典型。所以从走下飞机开始,我时刻抱着辟谣的心态穿行在它逼仄的大街小巷里。瓦拉纳西看起来灰头土脸,不像其他地方那么的色彩分明。而且很多建筑大都保留了建材的原始色彩。我说不出它有什么风格。但话说回来,那里的卫生条件其实好过我的预期。如果横向比较,瓦拉纳西大概是国内城乡结合部水平。像极了那个贴满重金求子的电线杆下,堆满生活垃圾的场景。满打满算,我们离开那个年代也不过十年,瓦拉纳西并不算脱节。它的内涵,其实更多在巷子里在它错综复杂的巷子中埋藏了很多宝藏店铺。比如网红酸奶,没有游客会介意花点时间喝上一杯纯正的FruitLassi。酸奶店不大,大概三四米进深。暗黄的墙壁上贴满了各国游客留言和小照。经过老板的碾捣,这家的酸奶保持着一个适中的稠度。再混搭上几种水果的果香后,味道非常不错...行走在瓦拉纳西的巷子里,我常常感觉到压抑。狭窄的弄堂因为搭满雨棚而极度缺少日光。再加上空气不流通,生活污水和散落的垃圾在发酵时导致空气污浊。更绝的还有横冲直闯的牛。它们遍布在街角巷弄,除了随意排便撒尿,还会撒泼打闹。我经常被转角遇到的牛头吓得心神不宁,在四目相对里无所适从的我只能频频让出路权。这一切,大概都因为虔诚的印度教徒从来不吃牛肉。它因是湿婆的坐骑而地位不凡。屠杀牛类甚至违法印度宪法。但并非所有牛都被视为神牛,因为只有肤白貌美的才行。被排除在圣物范畴的牛,有些则成了其他教派的盘中餐。宗教冲突变得在所难免...除了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三位主神外,印度还有猴子或者老鼠之类动辄封神建庙的神位。信仰之下,对众生万物的溺爱与包容成了印度人最明显的特征。动(圣)物们大多在街头流浪。人间本是修罗场,印度更是充满了世间喜乐。除了老实的骡马,没人会对它们做点什么。反倒是它们的嗔痴,清淡,义薄,时刻把控着这个叫瓦拉纳西的领地。在酒店放完行李,我们就直奔那里的首场重头戏。恒河夜祭我认为恒河是印度教的信仰归宿。它像个维系湿婆治水和赐予的宗教符号,当地人用终年不断的恒河祭祀回馈神的赐予。恒河边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河坛。游客通常会选择Dasaswamedh(达萨瓦梅朵),所以那边也相对热闹。只是我们这次不赶趟,恒河洪水淹没了原本的祭台。祭祀仪式被迫改到了临河小楼的天台上。夜幕降临,祭司摇起铜铃,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呢喃诵经。最后面朝大河,点油灯、吹法螺、撒花瓣。祭司们出身于高贵的婆罗门,身处聚光灯下的他们很懂得把控仪式节奏。没有什么能够比号召四周信徒共同求祷,让全场沉浸在振臂高呼的节奏里更有感染力。我在角落看着参与祭祀的印度人。当这种顿挫有力的节奏回荡在幽寂黑暗的恒河两岸时,每个人都充满了获得感。对我来说,透过夜祭看到原本虚无缥缈的宗教凝聚力远比凭空想象真实地多。这似乎有了点在线传教的意思。火葬!有点猛,建议挑着看看吧...恒河火葬是印度教徒的夙愿他们认为由生到死且终而复始的轮回会让灵魂遭受到无限痛苦。而摆脱途径就是将火化后的骨灰洒入恒河圣水。一次浴火,永世极乐,没有拖泥带水我们钻出巷子后总算摸到了烧尸庙。它附近有个狭小的埠头,里面堆满了身裹麻布的尸体。逝者要在亲友的帮助下沐浴净身,只有在洗净罪孽后他们才会被送去火葬。我看着眼前火光冲天的烧尸庙,燃烧产生的高温和烟熏让人窒息,只能勉强跟着出来接待的烧尸工走到里面。途中路过一具火化炉,它离我只有两三米燃烧着的尸体夹在几层柴垛中间。尸油滋滋作响,顺着半焦的手掌滴落到地上。那种炉子远比国内的拣灰炉来得简单粗暴,火化时需要烧尸工用棍子经常拨动炭块帮助燃烧。直面火葬让我头皮发麻它不像殡仪馆,在生与死之间保留了最后的距离感。我转过头努力把注意力放在烧尸工脸上。

他一五一十地给我们介绍着眼前的仪式,期间还夹杂着一些小的问答让整个介绍看起来像是堂现实的世俗伦理课。

我边听边看着从河滩轮番运来的尸体,在亲友注视下,被抬上柴堆,被祷告,被浇油,被浴火。

但火葬不是免费的。

生前的高低贵贱,死后也尊卑有别

瓦拉纳西的巷子里堆满了供给火葬使用的柴堆,这些木料和油品会根据种类卖出迥异的价格。

我在网上翻到过一些资料,恒河火葬大概需要近2万卢比。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凑不到最后那些丧葬钱。

工人指着附近的筒子楼告诉我,来自全国各地的将死之人会在楼里渡过最后时刻。但我听说有穷苦人买不起木头,只能抱起石头溺死在恒河里,时间一久就成了传闻中的浮尸...过了十来分钟,工人聚在一个刚完成火葬的炉子前,放下烟道准备清理炉渣。

炉灰升起时刚好遇上刮风,细小的灰烬劈头盖脸地落在我们身上,飘进恒河里。

他们终得圆满

我目视着眼前这些素不相识的老人,从肉身到灰烬。感受着世俗和宗教交融的瓦拉纳西带给我最原始的震撼。

随后我们准备离开,但烧尸工面露难色地示意我们捐点木柴钱:

“烧一个人要多少木柴就捐等价的钱”

我没搞懂那是骗钱还是习俗,一番讨价还价后,给了他卢比。

后来想了想,可能他赖以为生。

烧尸工出身最底层的达利特人。

我不知道他起早贪黑最后能赚到多少工钱。也不清楚烧了一辈子尸体,最后自己能不能走得体面。

但除了他们,没人会愿意在那里干这种累活...

恒河

回机场的路上,Uber司机和我聊了一路。

“他们太相信神的力量了,生病了去庙里拜神,找不到工作也去庙里拜神,吃不饱饭还是去庙里拜神”...

于是我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好的办法

他的回答干脆利落:“生病了就去看病,找不到工作就接着去找...”

当时我觉得完全没问题,逻辑上也理当如此。

不过后来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至少这个说法不适用于所有阶级。

正好,前几天微博上有个头条,说“命都不要了!印度超两百万人聚集恒河沐浴”。

我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aqianzia.com/mqzls/10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马钱子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